台灣的烘焙達人與麵包天使

台灣的烘焙達人與麵包天使

喜憨兒烘焙坊

社會事業發展協會 陳淑蘭 2007撰

憨兒!是「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」的家長們對自己智障孩子的暱稱,這個從悲情訴求中蛻變後的命名,一開始就透露出「喜憨兒烘焙坊」社會事業風格!他藉著主流市場的經營模式與品牌效益,為公益組織與這群父母心中永遠的寶貝,尋找一個得以永續經營和自立更生的契機。

烤出一個社會事業

1996年,喜憨兒基金會成立的第二年,他們到日本取經思索有什麼是幫助孩子成長、自立的新策略,如果「給他們魚吃,不如教他們釣魚」,那最好的釣魚方法在哪裡?1997年他們在高雄成立了第一家烘焙坊,1997年這個創新的計畫獲得美國花旗銀行總裁的親自拜訪與贊助,喜憨兒烘焙坊從南台灣的一個小型麵包訓練工坊,藉著企業的行銷優勢,直接攻佔台北的烘焙市場,短短兩年間在台北市開了四家烘焙坊與工作站,經營至今喜憨兒基金會在全台計有6家烘焙坊、11家烘焙餐廳和3家烘焙工場,讓許多心智障礙者有一個學習自立技能的機會。

創新的思維-從憨兒形象到事業品牌

有別於當時洗衣、洗車、清潔隊等盛行的服務方式,喜憨兒基金會決定開設一家具備市場競爭力的麵包店來訓練憨兒,讓憨兒也能成為一個所謂「師」級的專業工作者,所以我們在喜憨兒基金會的對外文宣上,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一身專業烘焙的工作服,憨兒是「很會做麵包的天使」,這種形象的重塑,也微妙的移除了消費大眾對智障工作者的刻板印象,喜憨兒烘焙坊的被消費者長期支持甚而成功不斷展店,與這種正向形象的深值人心,有著極大的關連。

一個可被複製的成功模式:專業與分工

僅有形象與品牌是不足的!喜憨兒基金會要憨兒獲得好的訓練、習得自立就業的機會,這個生產線與產品的品質,就必須經得起市場(消費者與未來聘用憨兒的烘焙雇主)的考驗!如果連自己開烘焙坊、開餐廳的的服務與產品不好,那麼誰還願意去有憨兒的商店消費?哪個雇主願意聘任憨兒?純粹的庇護工場服務和社會事業,其運作上的差別,就在於社會事業必須公平的看待兩個顧客—花錢的顧客(消費者)和接受服務的顧客(憨兒)!烘焙與餐飲是個專業技能,還有消費者認為它是品味生活的實現!產品必須通過每個消費者親自品嘗考驗,沒有任何一個消費者會折磨自己的胃口,即使它是個公益組織!

喜憨兒與當時大多數的智障服務庇護工場的差異,在於對營運專業的重視,重視營運的專業,也就是重視顧客感受!憨兒的角色既然定位在工作訓練,那營運的核心就必須延攬專業人員來維繫品質,在喜憨兒的生產線我們看到從同業延攬來的專業糕點師傅、西餐大廚掌握著產品研發設計、生產計畫與管理,而憨兒有計劃的參與從拌粉、捏皮、秤餡、成型、烘烤、包裝、組裝等,一直到出貨、配送等過程,除了生產業,連外場的陳列、客人接待、收銀、包裝和清潔等工作,也全在憨兒的訓練範圍內。

麵包達人

2006年喜憨兒基金會開始引入更多的烘焙生產管理、餐飲管理與連鎖經營的人才與知識,改造整個中央廚房與分布在台灣各地超過20處的據點連結,在新的勞動法令與高度的社會期待下,社會事業必需有更專業的產業核心能力,才可能將這些核心能力創造出的利潤,分享給所有的憨兒員工。

喜憨兒基金會2006年的事業營收高達一億元(含庇護產品營收與義賣活動收入),佔基金會整體收入的46%,脫離一般非營利組織高度仰賴政府補助與社會捐款的困境,社會事業的成功讓組織擁有更高的服務自主性,可繼續開發其他事業為憨兒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。近年喜憨兒基金會還根據十多年的烘焙經驗,鉅細靡遺地將烘焙麵包的方法步驟寫成專業書,將難忘好滋味與社會分享,它不單只是個庇護工場,它也成功的塑造自己和憨兒一個「麵包達人」形象。

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,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。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,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。